2011年4月25日 星期一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3D (忘夢洞) - 打開想像之門 連結時代國界



法國南部的 Chauvet Cave - 可能是人類藝術之始
攝影與立體的視覺效果都強調 "進入" 的重要性
從開場鏡頭的縱深移動, 帶領我們穿過草原, 越過河流
到周圍的草叢像置於銀幕外的突出, 畫面中心的層次向內延展
進入洞內, 先從遠鏡一瞥, 再來近鏡緩慢捕捉, 最後再一次特大近鏡的定格
三種視角的遠近控制, 放於電影的前中後三個段落
在攝影鏡頭的局限條件下, 鋪陳了觀眾慢慢深入了解遠古時期歷史的階段

三維立體空間的展現, 把山洞中凹凸不平的岩石形狀如實反映
光線的明與暗, 退去與照進的對比, 讓壁畫圖案復原其動態面貌
只因畫像是2D, 但其天然畫報本質是立體
不能親身肉眼見證, 就只能通過3D技術, 才看出畫者的原意
馬匹奔騰的重疊, 在立體影像下就更清晰看到凸的暗處, 凹的光處, 畫在其中的位置感

電筒照明的地方, 往往只能聚焦在局部
在不同打光效果下, 陰影的移位, 就反射出不一樣的畫面
還有水晶的閃爍, 光芒在凹凸空間的不同亮度,
立體觀感有助了解洞中的完整構圖, 以及其宏觀結構



技術上的突破固然是嶄新的影像試驗
骨子裏仍是電影人關心的靈性啟迪
人具有想像力, 對未可知的一切, 有好奇有新思維
接觸到古代的創意, 啟發到現代人的靈感
來自各種文化背景, 自有一番奇妙體會

一開始的導演自白, 代表了從事多媒體創作的一群
看到壁畫的心聲, 自是如看到視覺藝術的起步點
馬匹的步蹄像在一格格的向前走, 是生物動作的連環圖
有可能是世界上最早期的動畫概念

科學家來到研究, 自然抽絲剝繭,
以Carbon-Dating 科技, 嘗試猜測壁畫來自的時代
發現了是相隔數百年的人, 又重覆畫一次同樣的馬, 在同一處
有可能是人類早期對其他物種的認知記號

之後還有人類學家, 還有關心音樂的, 還有專職香水的
面對同一款藝術, 得出結論大異奇趣
時而詼諧, 時而認真
沒有一定的答案, 顯露人類不知道的多,
卻通過腦海中的奇思或知識, 達致其心中亮麗的世界觀人生觀
正如那男孩與狼的存在痕跡, 也有三種或更多的可能性

想像的力量, 藝術的存在
就在於你心中所見所感的, 可能比實際真相更廣闊更偉大
在未看到那半邊人像前, 可有想過遮蓋的是什麼嗎?
到再拍再看, 沒有了神秘面紗的全相, 真的有震撼到嗎?

電影就由多人記述的主觀, 轉化為沉默靜止的客觀
長鏡頭就在一幅又一幅壁畫停下來
沒有既定解讀, 只有配合遠久歷史, 營造神聖氣氛的詩歌配樂在背後
沒有特定方向, 只有從上而下, 由右到左的光線流動在烘托畫面
你看到的, 和我在看的, 一定是同一幅畫, 卻又不是同一種東西
開首的馬, 漸漸在眼中成為樹枝上的背影
愈近看, 愈細讀, 人心中的藝術價值, 就印在那洞穴上了

導演野心不止於此, 利用輻射過後的鱷魚為喻
形容觀眾 - 人類在看回古時洞穴的畫像, 就如看回未變種/進化前的同類一般
反復研究, 卻不大理解, 在歷史的洪流中走了多遠才有現代的人, 現在的自己
當時的景觀也不是有水有草, 而是乾旱大地, 世代的回溯可要數回三萬年!

歲月的印證還有Carbon Print 說明, 人類對藝術的追求呢?
是否如建起核工廠般, 在基因變異後沖散掉了?
我們還能喚起大自然與人類的親密印記嗎?
受訪者說, 那個洞, 那個自然世界在與他說話
另一受訪者又言, 以前的人是那樣捕食的, 卻連工具武器也擲不遠
變了的, 有地勢, 生物品種, 人類的原始, 回不來;
但過去成就將來, 有一些普世共鳴, 總可以跨越地域, 跨越時間的
向想像力致敬!

膠袋的自白故事



永無止境的流浪
對世界好奇, 等待, 感恩, 困惑...
時日不斷的過, 所到之處皆無所用
沒有目的, 沒有所愛
活得比製造者還要長上千萬年
人類呀, 你真捨得讓這些膠袋, 繼續囤積在地上嗎?

Plastic Bag, 塑膠袋生命之旅
Narrated by Werner Herzog (Cave of Forgotten Dreams)
Directed by Ramin Bahrani (Goodbye Solo)



關於膠袋的小數據:

1. 每年全球平均使用的膠袋數量至少為500,000,000,000,
即平均每一分鐘, 有一百萬個膠袋被使用

2. 海上的塑膠垃圾, 每年造成超過十萬海龜及其他生物死亡

3. 一桶油大概可協助製造7300個膠袋

4. 目前約有25個主要城市, 已全面禁止使用膠袋


膠袋稅只治標不治本
關鍵還在於提高 循環再造 與 環保袋 的市場競爭力
當競爭的同類貨品式或服務, 能低成本大量成交, 而可低價出售
膠袋的必然領導地位將會自動退下

延伸閱讀: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lastic bags
List of Places That Have Banned Plastic Bags

Rango (馬拉高) - 人生信仰與創意想像的比喻教學法


電影世界中的自由想像,
不止在魚缸內, 不止在車廂中, 可遠至荒漠, 可遠達馬路的另一邊
只要去創作, 只要去勇敢相信, 故事就這樣成了真實
曾想像過自己代入不同角色, 拯救公主的王子, 拯救城鎮的警長
在深厚的觀影經驗中, 汲取不同類型的獨特元素
集百家之大成的共冶一爐, 高潮迭起節奏明快的大娛樂家就此誕生

導演Gore Verbinski首拍動畫作品, 即以存在主義的哲學問號入題
戲內戲外呼應前作與經典, 同時又為自己方向尋問探索
不管是電影上, 還是思想上, 都經過一場震盪的歷險
比喻, 是整套電影的表達方式, 亦是文本的中心思想
以狂想喻電影, 以電影喻社會, 以西部精神喻信仰
以動物喻人類 (蜥蝪的本能定格 成為 心理防護機制)

三隻貓頭鷹為故事拉開序幕, 樂器歌聲作前奏
舞台背景為第一幕, 已設定影片的主題是 "演出" 是 "戲劇"
緊跟著的是主角的特大近鏡, 從凸眼蜥蝪的自編自導自演開始
這一隻蜥蝪, 懂得變色, 懂得偽裝, 天生就是一個演員
隨著不同環境可轉變性格態度, 劇本不斷變, 角色不斷轉
在失去原本的那個自己, 同時又在塑造更多 "自己" 的形象
突然的豁然開朗, 腦海應不受周邊環境限制, 應不受可用道具限制
鏡頭馬上拉開至大馬路遠景, 攝影位置移動, 彷彿同時戲中的車亦劇烈晃動
主角立刻就衝離本來的安全區域, 穿梭於高速行駛的車與車之間

選角上任命Johnny Depp, 配樂上選用Hans Zimmer
已見導演欲延續魔盜王的鐵三角班底
由Johnny Depp親自質詢原有狀況如何改變
猶如導演在魔盜王之後, 意欲尋找新的模式去表達其豐富幻想
2D動畫的嘗試, 正是蜥蝪遠離的主人車, 標誌著Gore Verbinski離開特技大片的拍攝路向
水缸打破了, 上鏈的魚就此消失於銀幕中, 鏡頭焦點轉而投放在城鎮的騎呢昆蟲之上



貓頭鷹的旁述, 老人智者的教導
幕幕動作場面, 個個古怪笑話
主角從 "演" Rango 到真正去作 "Rango",
那個傳說如何逐步成真, 就是作品的完成過程

路途中可見導演借鑑過去的名片去鋪排情節
那酒吧的聲響, 人物介紹源至西部片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地下水道的眼來自 "Lord of the Rings"
買地扣水的陰謀可聯想到 "There Will Be Blood"
"Chinatown" 的影子見於主線及 Ned Beatty 的聲音演繹
當然不忘在主角的造型及小動作上, 注入Pirates of the Carribean的神采吧
不得不提 永遠的西部牛仔 Clint Eastwood 的登場, 注意是那"真人"的出場!

配樂更是過癮的把一眾古典弦樂融合再編
貫穿全片的西部浩瀚感, 猶如 Ennio Morricone 上身
追逐場面連繫上Raising Arizona (親親父母心)
完場手繪圖像時放上疑似 Pulp Fiction (危險人物) 主題樂變奏
Bats 由宏偉氣勢的 Ride of the Valkyries (現代啟示錄)
玩到 幽雅輕緩的 藍色多瑙河 (2001太空漫遊),
再過渡至 Hans Zimmer 獨家的簽署式配樂, 加上馴龍記式弦樂
務求把蝙蝠空戰向所有經典空中追逐場面致敬一次

風格上的臨摹名作, 場景調度上的高度掌控, 戲劇節奏上的急緩有致
在高低起伏間爆發喜劇感, 已成了導演在魔盜王後又一功力示範
以拍電影作故事藍本, 熟悉的片段, 既娛樂影迷, 亦自娛自樂
再以銀幕英雄人物帶出電影與故事的意義
主角從來都要尋找自己, 但其實重要的不是那戲中的主角
從導演自己的存在危機, 反省至觀眾, 訊息推及至社會與時代的層面



放諸人生, 或對小孩的勸勉, 都一樣
人經常要找命定, 命定卻早在你附近
只要人去愛他人, 自己就在當中建立
可以是Rango, 可以是Amigo
不要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那一趟靈魂探索, 除了看清自己外
還看出了時代的變遷
西部片情懷在往日, 廣闊沙漠的小小城鎮
在外邊社會微不足道, 資源連噴水池都不及
"水" 為財, 珍貴的存於銀行
沙漠中盼望有水的庫存, 外圍大世界卻隨處揮霍

電影講水, 卻又不全然講 飲用的水, 或日常消費的 "水"
文本強調的是, 永不會消逝的價值
當Rango指出人要有信念, 因法律依然可相信時,
"Sheriff" , 代表警長, 公義的權威, 就給蛇數槍射倒了
原來鷹會死 (天然的防護) ,水會缺 (地上的物質),
律法也會因人的corrupt (蛇的襲擊) 而失效
只有Spirit of the West, 那馬路的另一邊, 長存於世
因為世界災難不能搖動, 普世不信之人不會看見
最後一場與蛇大戰的計劃,
Rango 進城拾起警長章, 地下水道湧出的不絕之水沖向巨蛇,
象徵著盼望, 信念與智慧, 可修復正義, 可驅走黑暗




延伸閱讀:
導演 Gore Verbinski 專訪

阿仙奴連續六季的四大皆空


經過2011年4月24日在銳步球場給保頓 2-1 撃敗後
幾可肯定 阿仙奴 (Arsenal) 將踏入沒有任何獎盃的第六季
上一次的連續七季白果已數到1980-1986年的黑暗時期
阿仙奴的問題不是一兩年的事, 也不是一兩場的失準
球迷們都一早分析了其球季失敗的原因,
以下所談的全不是新論點, 卻季季合用
為何到現在, 教練雲格 (Arsène Wenger) 仍不肯檢討目前的用人及戰術?

全隊的23歲平均年齡, 到底是資產, 還是負累?
當曼聯的史高斯, 傑斯, 雲達沙依然大熟大勇, 合拍又具心理質素
阿仙奴的年輕, 在爭冠或盃賽等壓力大的賽事中就曝露了弱點
踏入春季的二月份, 往往成為阿仙奴表現最惡劣的季節
尤見於10/11球季關鍵的一星期, 先後送走兩個獎盃
之後雖保不敗, 卻場場領先給追回, 到對保頓終嘗十六場不敗後的一次敗績
欠缺大賽經驗, 又欠缺奪冠往績 (隊中只有法比加斯得過盃賽冠軍)
沒有一人能擔任鼓勵士氣的靈魂, 亦沒有一人有全場落力的拼勁
難怪這群阿仙奴的年輕人, 常給球迷揶揄為 "少爺兵" 呢

兵源的長期緊拙, 輪換制度的失效, 註定隊中不能出的多於正選
早已建好新主場球場, 資金理應充裕, 可以發展後備力量
只是收購側重同一類型同一位置同一風格,
後防空位沒有填補,
龍門艾蒙利亞的不穩問題沒有解決,
終於在這一季, 門將一欄的崩潰, 連老將列文都要急召回歸

談戰術方針, 正是阿仙奴致命傷
過份迷戀往日風光, 漂亮的進攻足球,
踢法華麗, 組織入楔的流暢, 靠著以前的法國名將成就
當時在陣的有亨利, 有皮利斯, 有韋拉, 也有龍格保, 基拔圖施華等等
於是仿照成功方程式,
買回來的球員都是技術為先, 體能為後
現今的拿斯利, 路斯基, 艾沙雲, 能說他們不頂級嗎?
只是個個都不是打硬淨, 陣中亦沒有人是撼得撞得
技術盤控都不能敵過粗野攔截
進玫節奏易中斷, 球員又易受傷,
造成傷患頻繁, 狀態亦不能一時間回到高峰

戰術變化, 攻門板斧更是在當年看來賞心悅目, 現在是創意匱乏
超短傳太易失誤, 中路滲透太易給對手防範
沒有制空權, 沒有兩翼落底線, 出哪一個球員, 基本上陣勢都不變
換人卻沒有策略調整, 九十分鐘內踢死同一招, 稍強的對手都能看穿

不再是五年前的財困, 在新財主高安基有心有力注資下,
雲格依然堅稱沒有重大球員收購的需要
且看季尾時的他會否回心轉意吧?
亦盼望沒有爭聯賽冠軍的心理負擔後,
球員更放鬆, 反而可抑制曼聯吧

--

本季最後一個月四場賽程:
(主) 對 曼聯
(客) 對 史篤城
(主) 對 維拉
(客) 對 富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