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日 星期六

信念不死 精神長存 黃家駒逝世18周年

常設想, 家駒活到現在的話, 見證到回歸後的香港
會有幾多首激勵人心的歌曲, 會有幾多首熱血沸騰的創作
不要緊, 家駒的歌聲, 在每一年需要正義伸張之時, 都會響遍街頭
為公義, 為理想, 傳承延續這份信念
即使身軀已亡, 心中熱火永不熄滅
英雄之心長留, 歌曲之靈仍在

長城


外間常說不要將一切政治化, 然而政治正是生活一部分
在澎湃浩瀚的音樂中, 能聽到一種堅持的態度
正是這種態度, 才可讓家駒的靈魂長駐 Beyond 與其忠實樂迷之中
彷彿從來沒有離開過, 即使這是 Beyond 最後一首作品

長空


2003年的絕望谷底, 再次回首看艱辛的搖滾之路
不易走, 不易前行, 但總算走過來了, 就要一直向前續行

家駒最後留給世界的旋律, 配上劃時代性的紀念之詞
當前奏一響起, 就準備一起呼喊, 就知道隊伍已經出發
每一次大型社會活動的必然打氣歌,
不單只屬Beyond, 亦已代表了六四, 代表了七一, 代表了香港良心

抗戰二十年

韓寒. 艾未未. 讓子彈飛

藝術, 通過文字, 影像或行為去展示, 去反映社會面貌, 去表達人文精神
對於一個極權專政的社會, 藝術往往走在最前線, 成為抗爭的象徵符號
沒有集會, 沒有結社, 只有街頭的表演, 網絡的發佈, 影院的放映
可引起一點市民關注與共鳴, 卻難達到對憲制對人權的深度反思

寫下洋洋千字博客的韓寒, "擋中央" 與 "草泥馬" 的艾未未, 拍出《讓子彈飛》的姜文
都在擅長的領域上表達了不滿與憤慨, 都是嘲弄的形式, 都是與百姓對話的淺易比喻
有評論, 但盡是擦邊球的, 不是直對核心批判的
也許這已是不可多得的貢獻, 一點一滴撒下真正國民教育的種子
就如《讓子彈飛》中的子彈, 要飛一會兒才撃中目標, 再去等待不知何時到來的願景

韓寒所積累接近五百萬的博客瀏覽人次,《讓子彈飛》的五億票房, 到底有否顯示其影響力?
相比艾未未在國際社會得到的肯定,
韓寒與姜文所傳遞給群眾的訊息, 又是否更直接有效?
只是, 再多幾篇 "獨裁者沒有內政", 再多幾段 "弄假成真搶槍逼供" 的情節
都沒法讓人民勇敢上街演一場苿莉花革命
反若劉曉波倡議的零八憲章能在國內廣傳, 能得到討論空間, 會有多少人和應支持?
內地維權律師在有限的條件下, 為農民, 為受不公欺壓的平民發聲
若能得到全國性廣泛報導, 又會讓多少人挺身而出捍衛真相?

與其停留在讀過韓寒, 看過《讓子彈飛》的層次,
就一如以往, 生活照舊, 中國還怎樣去循序漸進?
封閉只會造就無知, 若身在自由空間都不去珍惜了解真相的機會, 口號終究只會成空話
《讓子彈飛》的比喻關鍵正在於, 沒有人先去發出第一道子彈, 怎能飛起來?
每個市民其實都可以拿起槍, 槍枝早已安放在廣場地上,
不肯作第一人, 又不肯作響應的第二人,
空有先鋒空有武器, 最終還是要看活在當下的人的素質與意向

《我愛香港.開心萬歲》(I Love Hong Kong) - 以笑聲掩蓋荒謬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 就是以無聊抵抗無聊」
2008年麥曦茵寫下的獨白, 在2011年的TVB注資賀歲大片中實現了
不知道官方版刪剪了多少情節, 不知道編劇團隊的聲音剩下了多少
但從這支離破碎的面世版本看,
主要笑位都從生活的不滿找共鳴, 所有控訴都以人情出發
至少香港終於出了一部具有創作理念的真正賀歲片

片首對一家人的出場介紹已一針見血
對條例規管荒謬不合理的諷刺, 對大財團誤導剝削市民利益的隱喻
對時下年輕人反智跟風的慨嘆, 對小市民遭受政府制度欺壓的批判
將眼下不平事都放進鏡頭內發洩, 儘管這是草根的民生議題, 沒有明確的政治方向
但一句「乜你做野係為交數咋咩?」之後鏡頭一轉到了 TVB電視城
然後再在結局講明要買起TVB, 在投資者的計劃內幽了老闆一默,
足見其挑戰權威的勇氣, 意義比劇本表達的內容更為重要

電影文本注入《難兄難弟》式的團結互助精神, 重新喚起屋邨情懷
起用梁家輝及吳君如別具象徵,
前者正是《新難兄難弟》的男主角, 正是「人人為我, 我為人人」的發聲延續
《始終都係朋友好》總結了彼此信任的真誠與可貴
後者則剛見證永利街的保存, 慈母賢妻的角色訂造讓人想起《歲月神偷》
中段的高唱《你你你為了愛情》, 然後落寞一人退去, 很能表達婦女撐起一頭家默默付出的偉大

至於中秋燭光點滿全屋邨的情景, 只有在大銀幕中的幻想才可還原
只是創作者仍對香港的人情味充滿信心, 破裂的兄弟情與家庭關係可修補;
還有編導同樂觀期盼香港人的靈活頭腦可再翻身, 可見旺角街頭賣玩具一幕

故事的發展沒有結局, 下半段的突然理想化, 幾條副線失蹤沒再提及
就像拘捕小販的一場戲, 義正詞嚴的駁斥上司,
下文又會是怎樣? 繼續按本旨辦事? 小販們繼續推車走鬼?
就像發O靚模夢的, 是追求尋夢下去, 還是醒過來再找寄託?
不是一定需要回歸傳統, 但終歸要有一個態度交代吧

這是通過電影所作的一場夢, 戲裏戲外電影人都沒有否認過
參照《Inception》(潛行凶間) 的旋轉圖騰, 觀眾理解願景總非現實
買起大財團只是空話, 面前的繁華, 跟漂亮的孖妹一樣只屬假象

我們不安, 我們躁動, 我們悲痛, 我們怒吼, 只因我愛香港
2011年的香港電影, 就只有這一部, 是如此地道, 如此與日常一切息息相關
這不能稱作一部傑出的作品, 更甚至是未完成, 不完整的,
但畢竟它不會是笑完便算, 至少在離開大銀幕後, 再看看身處的社會
會感覺到要為這個地方, 付出更多的關心
感謝曾志偉, 感謝黃洋達, 感謝麥曦茵